《點解我覺得唔被愛都仲唔肯放?談戀愛依附類型》

📌 當你愛得太累,請先了解你的依附模式

在親密關係中,有些人即使明知對方對自己不好,仍然無法抽離,甚至把對方的冷淡或忽視合理化。這種「愛得太辛苦」的狀況,其實可能與你的「依附風格(Attachment Style)」有關。

Attachment theory(依附理論)源自心理學家 John Bowlby,指出我們與照顧者建立的早期依附關係,會深深影響我們日後與伴侶的情感連結方式。這不是一時的個性問題,而是長期模式的結果。

🧠 四種常見的依附類型,你屬於邊一種?

根據心理學家 Mary Ainsworth 的研究,成人的依附風格可分為以下四類:

1. 安全型(Secure)

✔ 能信任伴侶,同時保持個人界線
✔ 關係中感到安全,不怕被拋棄

2. 焦慮型(Anxious / Preoccupied)

❗️經常懷疑對方愛不愛自己,情緒起伏大
❗️容易過度依賴,對分離特別敏感

3. 逃避型(Avoidant / Dismissive)

❄️ 害怕親密,傾向壓抑情感
❄️ 遇到衝突傾向逃避,不願深入交流

4. 混亂型(Fearful-Avoidant / Disorganized)

💔 同時渴望與害怕親密關係
💔 情緒矛盾,對關係既渴求又退縮

🔍 焦慮型依附者最常「愛到放唔低」

如果你總是覺得「對方唔愛我,但我仲捨不得走」,這很可能是焦慮型依附者的特徵。你渴望愛、害怕失去,於是甘願忍耐忽略與冷漠,希望用努力換取對方的回應。

但這種愛,其實是內心對連結的深層焦慮,是對「我不值得被愛」的恐懼投射。

💡 如何改變依附風格?

依附風格不是終身不變的標籤,它可以隨著自我成長與覺察而調整。以下是幾個建議:

  1. 自我覺察:透過閱讀、心理諮詢、寫日記等方式,理解自己的依附模式從何而來。

  2. 建立安全連結:選擇健康、有界線的關係,從中體驗被尊重與支持。

  3. 練習情緒調節:當焦慮或逃避情緒升起時,學會自我安撫與表達需要。

  4. 修復內在信念:挑戰「我不值得被愛」、「我一定會被拋棄」等根深信念。

🌷 給仍在愛裡掙扎的你

愛不是忍耐,更不是委屈求全。真正的愛,來自你先學會愛自己、看見自己的價值,再讓合適的人走進你的人生。

如果你正在親密關係中感到迷失、不被愛,請不要責怪自己。那是你舊有模式的殘影,不是你的本質。你值得被愛、值得擁有健康與尊重的關係。

返回網誌